人力成本预算:抓住这三个要点,避开恶性循环
做好人力成本预算,关键是抓住人效匹配这一核心,从预算编制的依据、执行过程的跟踪、弹性调整的规则三个维度建立落地方法,既不让成本失控,也不让人力成为业务短板,这正是财务人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、平衡发展的关键。
预算编制阶段,核心是拒绝缺人就补的模糊需求,而是要求业务部门提供人效匹配依据。
比如业务部门申请新增2名销售,财务不能直接审批或拒绝,需让其提交“岗位产出测算表”,明确三个核心数据:
- 现有3名销售的历史人效(如近6个月月均人均销售额80万、人均销售费用1.2万、“人均月营收/人均月人力成本”稳定在10:1);
- 新增2人的目标产出(如首月贡献50万销售额、第三个月达到人均80万的历史水平,新增销售费用控制在每月2万内);
- 产出达标的保障措施(如新人培训周期、客户资源分配计划)。
财务需对照企业历史人效基准判断合理性。如果新增岗位能达到10:1的“营收-人力成本比”,可批准招聘;如果仅能达到6:1,就要与业务部门协商调整(如先招1人试运营1个月,达标后再补招第2人),从源头避免盲目扩招。
预算执行过程中,不能只盯人力成本是否超预算,更要跟踪人效是否达标,两者需结合分析。
财务每月编制“人力成本-人效对比表”时,要针对不同岗位设置核心指标:
- 销售岗看:人均销售额、人均回款率。
- 技术岗看:人均开发模块数、bug修复效率。
- 行政岗看:人均处理报销单数、会议统筹频次。
例如销售岗人力成本超预算15%,但人均销售额仅增长5%,就需要联合业务部门进行排查原因。
新人未上手(培训期未满),需明确“新人3个月内销售额需达到团队均值的70%”,并每周跟踪进度。
现有人员工作量不饱和(人均客户数仅为历史均值的80%),则暂停该岗位招聘,将闲置人力调配至高需求客户组,避免成本空耗。
如果仅看成本数字不盯人效,等超支严重再裁员,不仅会产生离职赔偿成本,还会导致客户资源流失,加剧经营恶化。同时需预留弹性预算空间,但弹性要绑定“产出触发条件”,避免临时需求演变为长期负担。
企业经营中难免有突发情况(如突发大客户合作需加客服、旺季生产需加操作工),财务可提前制定弹性规则。
常规场景(符合弹性预算)
新增人力的单次投入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金额既不超过月度营收的5%,也不超过月度净利润的10%;二是业务部门需承诺,新岗位人员入职3个月内,人效(或产出)达到现有团队平均水平。
举个实例:若企业月度营收200万元、净利润50万元,计划新增1名客服(月薪8000元),该薪资仅占月度营收的0.4%、月度净利润的1.6%,符合上述弹性条件,可按流程审批招聘。但需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:“入职3个月后,若该员工人均服务客户数未达现有客服的90%,岗位将转为兼职,按服务单量核算薪酬。”
突发场景(超出弹性预算)
若突发新增人力成本超出预设弹性规则(例如单次投入占月度营收的8%),需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。同时必须配套设定“专项营收目标”,比如明确新岗位需每月为企业带来15万元额外营收,确保弹性预算不偏离企业整体经营目标。
对财务人员而言,人力成本预算是连接人力投入与经营结果的纽带。本质上,做好人力成本预算既能帮助企业规避“盲目扩招后又被迫裁员”的恶性循环,更能让财务岗位的专业价值得到实际认可。
来源:财务管理研究
重要声明:
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,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,
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